佛恩雜誌社

回首頁 聯絡我們 (0) 繁中 簡中

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,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,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。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小乘佛教,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(主要是漢傳佛教),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(主要是藏傳佛教)。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分別,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略有分別,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。

 

小乘佛教(Hīnayāna),又稱聲聞乘佛教。譯自梵語,Hīna意為「小」,yāna意為乘、車子、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,合起來,是「小車子」、「小的載具」的意思。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,是大乘佛教對成立在它之前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。

 

對大乘佛教而言,小乘是聲聞乘、緣覺乘二乘的合稱。現今也被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。但因為小乘這個詞的涵義多變,學者間多有爭議,南傳佛教徒甚至認為這個稱呼是有貶意的,所以他們拒絕這個稱呼,自稱為上座部佛教(Theravāda)。為避免爭議,學界與佛教內部現今多半稱呼為南傳佛教。此教派現今主要流行於泰國、緬甸、斯里蘭卡、柬埔寨、寮國等地。

 

大乘佛教: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譯文。Mahā(摩訶)是大的意思,Yāna則是乘,按字面翻譯就是大教法。

 

西元二世紀至七世紀,佛教教義逐漸產生變化:大乘以菩薩取代阿羅漢的典型—阿羅漢只求自身的解脫,以出離三界;菩薩則誓願:除了自身解脫外,將繼續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。這拓寬了大乘道修行的視野,有別於與世隔絕、隱修的有限環境,對世界上一切的可能採取開放、涵容的態度。

 

一般學者都視大眾部為大乘佛教的最初起源,但大乘佛教與說一切有部、經量部及分別說部也有著很深的關係。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薩道修行為主的在家、出家僧團相結合而興起的教派,並不是由某個特定部派發展而來。

 

大乘佛教在興起以後很快向外傳播,一度成為中亞地區的主要宗教。而傳入中國境內的大乘佛教則融入了漢地各種宗教思想的特色後,演變成宗派眾多、成就顯著的漢傳佛教。此教派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、台灣、韓國、日本、越南等地。

 

金剛乘佛教:大乘佛教發展到後期(約七世紀),吸收了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的一些理論和方法,發展出金剛乘,也稱為密宗。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如來的「方便」說法,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「真實密意」,不可輕易示人,需秘密傳授,因此稱本派為「密教」,而所有其他宗派為「顯教」。

 

密宗早在唐代就傳入中國,但很早就失傳了,現今漢地所傳的密宗為藏傳佛教的教法與唐代密宗已無關係。此外唐代時密宗由日僧空海傳入日本,結合當地神道後創立了「真言宗」,又稱東密。

 

金剛乘由蓮花生大師傳入西藏後,融合了當地苯教,演變成現今的藏傳佛教。現今所說的密宗基本上指的都是藏傳佛教。藏傳佛教現今主要流行在西藏、中國、台灣等地。由於藏傳佛教的喇嘛們勤於弘法,如今西方國家也有不少信徒。